影视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被战争淹没的电影与电影人
TUhjnbcbe - 2021/4/18 20:14:00
白癜风需要吃什么药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30/5661850.html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电影、中国电影艺术成就上的一段*金时代,而这一时期的“满映电影”“孤岛电影”,却几乎是电影史中一块空白颇多亟待书写的领域。在谈到这一时期的电影人、电影作品时,出于各种复杂原因,既有讳莫如深的缄默,也存在种种观点争议。再加上不少作品拷贝遗失或者很难得见、原始资料匮乏,国内的相关研究犹如暗夜行路,近些年来,才陆续有了几本专著问世。然而,海外其实已有了一批对此进行回顾梳理的专著,从另一种视角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补充。日本著名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的《炮声中的电影》,正是其中最早的一部。

佐藤忠男

佐藤忠男先生曾有多本著作被译介为中文,在国内出版,如《黑泽明的世界》《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沟口健二的世界》等。《炮声中的电影》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分量有所不同,从他专为此次中文版撰写寄语、他的“过分冗长的后记”以及为新版加增的说明,可见一斑。

《炮声中的电影》中文版寄语

佐藤忠男先生热衷于东亚电影研究,早在七八十年代就与妻子佐藤久子编撰了一本私人杂志《映画史研究》,自此开始断断续续连载战时在中国从事电影活动的日本人的回忆性文章。后来,他根据这些回忆性文章展开进一步调查研究写就成书,于年出版了这本《炮声中的电影》。因此,本书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大量汇总、引用了日本方面电影人第一手的文字记述、图片资料及其他重要文献。

日版《炮声中的电影》

本书的时间维度跨越日本侵华战争前后,地理维度涵括中国大江南北。从战前只身投入中国革命的日本炮兵大尉,到战时东北农村的日本电影放映员、上海的左翼电影公司及商业电影大亨、冒着炮火记录战争现场的日本/欧美纪录片创作者,再到战后南下香港的困顿导演、面临追责与审判的日本电影界,一家家硝烟弥漫下的制片厂、一个个复杂难测的人物接踵登场:自我评价为“国际主义者”的川喜多长*、只为多看一眼中国电影而奔赴上海的岩崎昶、为中国导演马徐维邦而痴迷的影评人筈见恒夫——这些日本知识分子真是在“逐梦途中”堕落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爪牙了吗?岳枫、朱石麟、张善琨等等在“孤岛”上海坚持电影制作的中国电影人——他们又在选择什么呢?“借古讽今”还是“通敌合作”?还有龟井文夫、伊文思这样的“纪录片战士”——以摄影机为武器,为挣扎中的中国伸张正义。也有着当时亚洲第一大电影公司“满映”——批量生产“国策电影”、试图推行奴化教育,同时也打造出了红遍中日、身份暧昧的影坛巨星“李香兰”……

岩崎昶与李香兰

佐藤忠男先生以其厚重的笔触书写了战争时期电影人与严酷环境及命运的苦斗,展开了一幅并非二元论的中日电影史画卷。但和许多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华语学者一样,他也面临着原始资料匮乏的窘境,在录像带、DVD等影像媒介还未兴起、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一位日本人去书写可能中国人自己都不熟悉的汉语电影时,难免会有疏忽。编校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在秉持作者个人观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查证了书中所提及的人名、机构与官衔名、作品名、电影制作与上映年份,以及部分电影剧情内容,对个别有明显讹误的资料进行了修正、编写了注释,以作提示。

“满映”作品的标志

编校时的主要参考书目如下:《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年)及该书第2版(中国电影出版社,年);《日本电影史》([日]岩崎昶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年);《日本电影史年》([日]四方田犬彦著,集英社,年);《中国电影百年》([日]佐藤忠男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年);《东瀛义士:川喜多大尉传奇》(张常人著,春风文艺出版社,年);《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胡昶、古泉著,中华书局,年),以及该书日文版(横地刚、间房子译,现代书馆,年);《满映始末》(张奕著,长春市*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年);《东影的日本人》(胡昶著,长春市*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年);《长春影事:东北卷》(张锦主编,民族出版社,年);《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日]小野耕世,平凡社,年);《满洲映画协会与朝鲜电影》(金丽实著,韩国映像资料院,年);《满映:殖民主义电影*治与美学的魅影》(逄增玉著,人民出版社,年);《“满映”电影研究》([日]古市雅子著,九州出版社,年);《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日]山口淑子、藤原作弥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年);《此生名为李香兰》([日]李香兰[山口淑子]著,上海文化出版社,年);《战时日中映画交涉史》(晏妮著,岩波书店,年);《中华电影史话:一兵卒的日中电影回想记》([日]辻久一著、清水晶校,凯风社,年);《上海电影码头:中国电影新史》([日]佐藤忠男、刈间文俊著,凯风社,年);《梦余说梦II》(*爱玲著,牛津大学出版社,年);《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治》([美]傅葆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左桂芳、姚立群编,台北电影资料馆,年);《港日影人口述历史》(邱淑婷著,香港大学出版社,年);《中国电影史—》(李道新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三十年细说从头》(李翰祥著,天地图书,年)等。

此外,特别要感谢在编校过程中给我们提供过帮助的以下师友:《世界电影》杂志的资深编辑洪旗老师、同济大学的汤惟杰老师、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刘晓臣同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镇老师、旅居巴黎的王穆岩老师。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提及的一些作品无论译者还是编者都很难找到原始影片或者其他资料加以核实,也因为能力与时间上的不足,本书或许还存在着其他未能发现的讹误,欢迎诸位指正。

伪满洲国、“孤岛”上海等沦陷地的电影活动的见证者在一位位逝去。过去一二十年间,两岸三地都陆陆续续整理、出版了部分中方见证者的口述历史丛书和回忆录。佐藤忠男先生整理撰写的这本《炮声中的电影》,可以被看作日本方面证言与文献的集成也终于在日文版出版三十年后被翻译成中文。我们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资料浮出水面,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添砖加瓦。

《炮声中的电影》中文版封面

这本中文版的出版经历了颇为坎坷曲折的过程,付梓之前佐藤先生还念念不忘,托人嘱咐叮咛,衷心希望读者阅毕,能够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先去看一看电影,再去研究当时人的立场,如此才会收获很有意思的发现。重要的是先看到电影。

——本文系《炮声中的电影》出版后记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战争淹没的电影与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