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资本撤出,红利退潮,接连撤档换名,影视行 [复制链接]

1#

可以看见的是,过去几年资本泡沫催生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红利期的退潮,让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在寻找重新卡位的机遇。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到来与5G牌照的发放,让处于调整期的行业既要具备“主旋律”的基调,又要在传统的一亩三分地外,快速追赶技术迭代带来的广阔的内容想象。

作者

刘春超

编辑

申学舟

这是三声在「上海电视电影节」的第10篇报道

6月23日,上海国际电影节进入倒数第二天。在金爵奖的颁奖典礼上,来自伊朗的《梦之城堡》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三项大奖,成为最大的赢家。从获奖名单上并没有看到很多国产电影的身影,但是就在同一天,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了亿。尽管速度比年晚了一周,但是经过下半年的“寒冬”,以及上半年的明显乏力,这个成绩的到来,给动荡不安的影视从业者一丝慰藉。

作为一年一度的影视“论剑”期,今年的上海电视节、电影节“双节”呈现出平淡的态势:头部影视公司发布会的减少、已公布片单内作品数量的压缩、部分热门题材和作品的悬置,都仿佛印证了行业冷清的一面。

一个整体共识是,影视行业正在步入调整期。其中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资本撤出、政策收紧、内容管制的加强,从头部企业到中小型公司,都处于风险之中。但从根本而言,调整期的到来,是行业发展到瓶颈阶段的必然:

从市场的角度,院线观影人次趋于稳定,视频平台会员增长正逼近天花板,大规模增长的难度和成本双双攀升,野蛮生长的神话已难再现;从内容角度,题材类型的同质化、生产流程的作坊化、大热IP和明星的狂热透支,导致作品种类狭窄、优质内容紧缺;而从技术角度而言,短视频强势入局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拓展了内容创作和产品宣发的空间,一遍遍冲击着陷入创新乏力的传统影视工业。

可以看见的是,过去几年资本泡沫催生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红利期的退潮,让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在寻找重新卡位的机遇。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到来与5G牌照的发放,让处于调整期的行业既要具备“主旋律”的基调,又要在传统的一亩三分地外,快速追赶技术迭代带来的广阔的内容想象。

这注定是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混乱时期,从电视台到主流视频平台,再到大小内容创作公司,都呈现出一种乐观的审慎——乐观在于,过往的成功作品、官方鲜明的内容导向、新技术的明确已经为短期内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行业的休整和沉淀也在某种意义上让内容创作和商业盈利回归更为合理的模式;而审慎则在于,行业内外的风险依旧难以预测,新的策略和尝试能否成功依旧是一场赌局,部分创新更像基于某种被迫应战的保守——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还会有人被甩在身后。

01

第一波红利期结束

6月22日,爱奇艺公布了会员过亿数据。有观点认为这是“烧久必亿”,其背后指代的是过去五六年视频平台为了拉动用户增长不惜投入的高额成本:天价版权战、巨额广告费,会员的急速增长背后是视频平台的连年亏损。如今,爱奇艺成为第一家达到这个标准的巨头,同时也更早地面临着挑战:接下来该如何?

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流媒体平台面临的痛点。版权战失灵、用户的增长逼近停滞,会员留存需要更高的成本,意味着上半场的粗放式竞争已经接近尾声。市场趋于饱和后,平台需要在内容创作和商业模式上作出本质更新,来迎接视频行业下半场的战斗。

而在院线电影领域,同样的瓶颈也在到来。年中国电影飞速增长,全国电影票房总额达.72亿,其中国产电影占比62.15%,全国的银幕数量也达到了6w+。但今年上半年,已经出现了票房增速放缓、观影人次下降、银幕数过剩、好片缺乏的现象。国产电影在经历春节档的狂欢后,再也没有一部超过10亿票房的影片出现,整体市场陷入相对平淡的境地。

在上影节开幕论坛“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对过去一年的电影市场做了对比。“在去年,亿票房平均到每一天是1.68亿,而今年有将近40天左右平均票房徘徊在三、四千万。”

而在金爵电影论坛上,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则在数据层面给出了更直观的判断:“受众规模、观影频次趋于稳定,年龄结构更加平均,各年龄层的观众需求更加多样化。影片映前整体集中度在下降,票房集中度在提高。所有数据反映出来共同趋势是,中国电影产业由院线密集的覆盖带来快速增长红利期已经正式结束了。”

伴随着市场瓶颈期到来的是内容创作的阵痛。在剧集和网络电影领域,题材类型高度同质化、精品优质的内容缺乏、过度依赖ip导致的创新乏力,正在成为最大的痛点。“今年到目前为止,真正引发全民热度的作品只有一部《都挺好》,这部剧的成功也让全行业都在重新去审视和反思优质头部内容的标准。”在腾讯视频年度发布会上,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韩志杰提出了对剧集内容的反思。

在互联网影视精品论坛·网络电影分论坛上,映美传媒CEO吴延则从内容制作者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电影目前面临的行业问题。“网络电影的制作还是比较套路和模式化……前面几年是1.0时代,更强调效率,更强调投资回报率,但是天花板一定会形成,用户都不傻,度过了最初的新鲜感,如果在内容本质不升级,就是瓶颈真正来临的时候。”

而对于院线电影来说,国产电影在过去一年的问题则是行业生产的经验化、作坊化——家族式管理成为许多剧组和内容公司的常见形态。尽管《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3部爆款的诞生印证了国产电影在类型化、工业化生产上的最高点,但年上半年的平淡,促使行业开始反思如何建立更加普遍、完善的工业化生产标准,培养符合工业体系的人才储备,使得类型化的成功得以延续。

“跑马圈地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深耕细作红利期刚刚开始,这样的背景下依赖专业经济化的工业体系才能抓住机会,才能抓住更多的观众。”李湛表示。

除行业内的市场瓶颈与内容乏力之外,政策环境也为影视行业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商业层面,年中开始的税务风波导致大批资本撤出,投资收紧加速了资本泡沫的破碎,伴随着项目的停摆或消失,行业迎来了换血整顿期;在内容层面,年底至今,以传言中的“限古令”为代表的种种内容管制政策,让行业自觉收缩着古装、武侠、历史题材作品的市场。

这直接反映在电视节、电影节期间,发布会、片单作品数量的双双减少。在腾讯视频发布会的片单上,只有《孤城闭》、《大秦帝国之天下》两部古装作品。不少内容公司的推介会都避开了古装题材。而据相关人士透露,有公司因此将原本计划发布的片单缩减了70%。

“行业该到了创作升级的时候。增量不增质,内容同质化,创作瓶颈凸显,观众审美疲劳,即便没有政策整肃,我相信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按现在这些片子的支撑也可能够呛。”奇树有鱼CEO董冠杰如此总结行业的现状。

02

现实题材应对内容调整

对于行业瓶颈的突破,首先发生在内容层面。

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在今年上影节上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5-29岁年龄段的观众对票房的贡献率和年相比,年下降了4.9%,更多30岁以上乃至中老年观众正在走进电影院。而在线上,网络用户基础也在扩大,视频内容的用户从年轻人向全年龄层扩展。

这意味着剧集、电影和综艺需要在内容上要做更加类型化的细分,进入更标准的工业化生产流程。“类型跟题材的扩充是必须要的。未来整个行业是不是能够提供更多的可看性的类型或者更健康的发展方向,包括女性类型、文艺类型、小众类型、动作、喜剧等等。”阿里大文娱优酷内容开放平台总经理梁洁在谈到网络电影的发展时表示。

而在诸多题材中,“现实主义”是被各方一致读准的内容调头方向。其原因除了网生和院线用户扩充到更高的年龄层外,政策的引导和既有成功作品的影响也成为主要因素。

在作品层面,过去一年中《我不是药神》、《都挺好》、《破冰行动》“现实主义三部曲”的爆红,以及最近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高声量,让行业看到了本土化、现实向内容的潜力。因此在双节期间的论坛与发布会上,现实主义题材得到了电视台、视频平台和内容公司的反复强调。

耐飞联席CEO卢梵溪在谈到内容选题时表示,“去看看《新华社》、《人民日报》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